2012年2月8日 星期三
社會學理論 - 第一篇 (In progress)
書名:社會學理論
作者:George Ritzer
譯者:馮康莊、陳信木
第一篇為導論,主要介紹了美國不同的社會學派系及影響力最大之幾為社會學家。書中一開始即開門見山地扼要簡述了一些各家理論的精華:
1. 現代社會是個理性體系的鐵籠,無人可在其中逃脫
2. 資本主義種下了自我毀滅的種子
3. 現代世界較之古老社會缺乏道德凝聚
4. 都市產生獨特形式的人格
5. 社會生活中,人類扮演不同的舞台角色
6. 社會世界由取與授之相互關係原則所界定
7. 人類創造了社會世界,最後卻為其所奴役
8. 人類總是保留改變這個強制他的社會世界之能力
扼要而言,社會學受科學方法的影響甚深。引用原文:
「啟蒙時代後期的思想家,企圖將經驗研究 (empirical research) 與理性 (reason) 結合。此一目的之典型手段就是科學,尤其是牛頓物理學。」
「總括而言,啟蒙時代的特色是相信人類可以借由理性與經驗研究手段,而綜合理解與控制宇宙。而且,由於物質世界係由自然法則所支配,因此,社會世界亦有可能存在類似的法則。」
法國的三名社會學家
1. 聖西門 (Claude Henri Saint-Simon)
表現「實證主義者」之態度,堅持研究社會現象必須比照自然科學用某些科學技術
2. 孔德 (Auguste Comte)
針對法國革命和啟蒙時代反動而生,發明了實證主義 (positivism)
同時著重社會靜學 (social statics) 和社會動學 (social dynamics),前者探討社會結構,後者探討社會變遷
「三階段法則」:神學階段(所有事物為上帝所造)、玄學階段(重視形而上思辨)、實證主義階段(放棄尋求絕對因而專注於社會與物質世界的觀察)
3. 涂爾幹 (Emile Durkheim)
保守主義者。與馬克思相反,認為現代世界的問題不內含於社會之中,主張改革。
涂爾幹在《社會學方法論》指出社會學的特殊使命就是研究「社會事實」(Social facts)
何謂社會事實?涂爾幹認為社會事實就是外在於且強制個體的力量和結構
馬克思與德國社會學
馬克思唯物辯證法
黑格爾的兩個哲學本質概念為辯證法與觀念論,馬克思捨棄其觀念部分而重視物質世界
黑格爾認為人類只是稟賦一種能力能對其周遭的世界進行感覺上的理解 (sensory understanding)。他們所能理解的只是光、味一類而已,只能感覺到社會與物質世界。而後人類發展另一種能力嘗試去意識和諒解其自身,人類開始可以變得超越自己的過去和現在。以黑格爾辯證法字彙而言,人類至此出現了一種「矛盾」,發生在他過去所存在的實在和現今他所能感覺能夠變成的狀態之間。這一矛盾導致發展了個體知覺,個體因而意識到其在社會精神中所處的位置。
黑格爾的演化觀念強調變遷只發生在意識層次,超越了個體的控制能力:個體只是順著不可避免的意識演化之激流脈動。
費爾巴哈為馬克思與黑格爾之橋樑。他重視人類的物質實在 (material reality)。
黑格爾視社會事實如財富和國家為觀念而非真實的物質實體,所以當黑格爾檢驗類似勞動一類表面上似乎為物質過程的事物時,黑格爾也只是將其視為抽像的心智勞動。
黑格爾將人類變成「自我意識下的人」 (man of self-consciousness),而非將自我意識還原為「人的自我意識」 (self-consciousness of man),可是人類卻是生活在真實的客觀世界裡且受這個世界所制約和主宰。換言之,黑格爾將這個世界存在於他的「頭顱上」;所以,一切「真實的人」(real man)所存在.....自然留下的限制,黑格爾都可以在他的「腦袋裡」解決。
(Marx and Engels, 1845/1956: 254)
唯物辯證論之焦點在於探討物質世界的辯證關係。
馬克思之「唯物」之主要關切在經濟領域,因此深受如亞當斯密及李嘉圖等人之影響。馬克思相信勞力是一切財富的來源,使其完成著名「勞動價值理論」(labor theory of value),強調資本家的利潤乃是基於對勞工之剝削而來;資本主義隨著對工人剝削成度的持續增加而成長(即剩餘價值總量的增加)
辯證法:非線性的 A->B 的思考,重視 A->B 而後 B反施於A 的影響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